文|臺南社區大學
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潰壩奪走的不只是屋舍,更讓許多家庭在泥水與瓦礫之間,失去了「家的秩序」。房子可以重建,但生活的安定感,卻往往需要時間與他人的陪伴,一點一滴地「收納」回來。
在臺南,有一群長期在台南社區大學學習木工技能及創作的師生,希望可以親手將一份安心傳達給花蓮的災民,由**臺南社區大學木本物質班教師李維睦**發起「木工超人幫幫忙-安心收納櫃打造行動」——利用十月假期,短短期間召集125人次的木工新舊生,從材料勸募,到一起動手打造防潮、防蟲的木質收納櫃,準備送往花蓮災區,協助災民整理家園,重新找回安心生活的節奏。
這項行動的靈魂人物,是**臺南社大木本物質班講師李維睦**。他同時是「李維造物」負責人與「臺南人劇團」團長,長年投入公共傢俱與社區藝術的行動。李維睦說:「傢俱不只是物件,它關係著生活的節奏與情感的安放。災民能夠有地方放置日常用品,才有力量重新開始。」
木本物質班自成立以來,便秉持著手做木工為弱勢家庭或社區打造家具的教學’目標。一直結合社區需求製作公共傢俱,從安南區海東里活動中心的學習桌椅,到那瑪夏部落的風災重建,足跡遍佈城鄉。這次的「木工超人行動」,延續了「用工藝實踐公益」的精神。
「災後的家需要的不只是磚瓦,還有重新整理生活、重新收回記憶的工具。」李維睦說。
這場行動號召了超過**60位、共125人次的臺南木工班師生**共同參與。每週六日,社大的木工教室與協力工坊裡,鋸聲、砂輪聲此起彼落。大家分組合作,排班輪製,每天約有24位志工投入製作。
每一座收納櫃都以耐用、防潮、防蟲的松木板製成,高約120公分、寬80公分、深40公分——恰好適合一般家庭使用。從設計到裁切、打磨、組裝,師生們以最誠摯、祝福的態度慢工細作,希望這個手的溫度可以從台南傳遞到花蓮。
在資源上,除木本物質師生人力動員外,這項行動也獲得許多民間夥伴的支援。**緯創人文基金會**提供材料與運費的襄助,**良尋裁切工廠**則主動協助大型木板的裁切,讓製作更有效率。
「大家都願意伸出援手,因為知道這不只是木櫃,而是一份希望。」參與學員吳先生說。
計畫由臺南社大發起,捐款目標為新臺幣30萬元,製作125座收納櫃(每座約2,500元材料費)。除基金會夥伴的支持外,社大師生也想以認購的方式支持,於短短不到一周的時間內就達標,表達出師生與工作夥伴對這項行動的支援與信任。
經過師生連續數周的投入,收納櫃已製作完成,預計十月底裝箱,配合行政院東部聯合服務中心及災區組織的協調,運送至花蓮,優先提供給受災嚴重、家園亟待整理的家庭。屆時,志工也將親自護送這批「安心傢俱」,將臺南人的心意送到東部。
這場行動讓社大參與的師生重新體會「用工藝實踐公益的社會價值」。對臺南社大而言,這是一次讓學習走出教室、連結社會現場的實踐。
「木工班的學員原本只是想學一技之長,沒想到這份技藝能夠幫助別人。」學員陳美惠分享,「每打一個釘子、每磨一塊木頭,都像是在替某個家庭補上一塊安心。」
這份由社大師生自發的行動,展現了**公民社會在災後重建中的協力力量**。它不只是捐贈,更是一種持續的社會學習——學會關心、學會動手、學會陪伴。
「一點一滴收納生活,一步一步回歸安心」,不只是這項計畫的標語,更是這群木工人想對災民說的心聲。
在鋸屑飛舞的工坊裡,他們一筆一筆打磨的不只是木頭,更是人與人之間的連結。當第一批收納櫃送達花蓮時,那些被風雨摧毀的家,將因為一份來自臺南的手作心意,而重新被整理、被安放。